探秘多彩云南,赋能未来课堂 ——记苏杰学校骨干教师暑期研学之旅
8月上旬,苏杰学校小学部优秀教师、优秀员工、优秀干部等骨干和初中部教师一行开启了为期六天的云南研学之旅。从西南联大旧址的文脉探寻到省博物馆的历史寻踪,从白族、纳西族的非遗体验到玉龙雪山的攀登挑战,老师们在行走中不断汲取教育养分。
走进西南联大,感悟“刚毅坚卓”之校训
研学首日,老师们抵达昆明后直奔西南联大旧址。这所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在抗战时期西迁组建的临时大学,创造了无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教师们细致了解联大的办学历程:如何在轰炸中坚持上课,如何用铁皮屋顶遮挡风雨,又如何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大批学术巨匠与民族栋梁。大家凝视那些泛黄的照片、手稿和课堂笔记,仿佛穿越回那个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年代。
更令人动容的是联大教师在战乱中坚守讲台、学术报国的风骨。闻一多“诗人的血不会白流”,朱自清“背影”后的师者担当,华罗庚在牛棚中完成数学巨著……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堂关于教育信念与人格力量的生动课程。
老师们被西南联大所代表的自由、坚韧、求真与奉献精神深深触动,更加深了对教育责任的深层思考。
从古生物化石到鲜花,解锁云南多元魅力
老师们还先后走进云南省博物馆、禄丰恐龙谷和斗南花市,从历史文明、古生物演化到现代花卉产业,多维探索云南,也为跨学科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云南省博物馆,老师们通过丰富的文物陈列与历史叙事,系统了解了云南从古生物时代至近代的多民族发展史。
随后探访的禄丰恐龙谷则将大家带回到古生物时代。走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现场,老师们近距离观察恐龙化石发掘与保护现场,聆听专家讲解化石形成、定种及复原的过程,体验了一堂生动的古生物与地质学实践课。这也启发大家反思:如何在课堂中引入更多实物观察与探究环节,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和科学思维。
体验非遗文化,升级校本课程
云南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本次研学中,教师们深入大理与丽江,沉浸式体验白族与纳西族的非遗文化。
在大理,教师们体验了白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礼仪;仔细观察了白族民居屋顶的守护神——“瓦猫”,在白族老师的介绍下,理解这一陶制品所承载的镇宅辟邪、祈福安康的文化内涵。
白族扎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老师们在喜洲古镇了解扎染工艺,并探究扎染的具体流程——从板蓝根制靛、图案扎结再到浸染定色,每一幅蓝白相间的布帛都是时间与手工的结晶。值得一提的是,苏杰孩子们自己的校园博物馆——苏杰探索中心博物馆此前已开展过趣味十足的“扎染课程”,本次实地探源,更为课程升级提供了真实语境与文化深度。新学期,学校将系统打造面向1-6年级的扎染主题课程,将云南之行的所学所感转化为孩子可触可感的审美教育与劳动实践。
抵达丽江后,纳西族的东巴纸制作又带来新的震撼 ——看着传承人用构树皮经过蒸煮、捶打、晾晒等多道工序,将粗糙原料化为韧性十足的纸张,听着东巴纸承载东巴文、记录民族历史的故事,老师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作为“活态史书”的价值。
爬雪山、逛木府,感悟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老师们还挑战自我,在玉龙雪山开启了一场充满野趣与惊喜的自然探索之旅。坐在缆车上,大家一路欣赏从河谷到山地的植被渐变——低矮的灌木丛逐渐过渡到挺拔的云杉,偶尔掠过的山间溪流泛着粼粼波光,老师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沿途景致。登山过程中,老师们亲身体验了“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的地理规律。
离开玉龙雪山,沿着古城蜿蜒的街道行走不久,一座气势恢宏的院落映入眼帘——这就是有“丽江紫禁城”之称的木府。这座曾经的土司行政中心,见证了中央政权“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策略,展现了古代民族治理的智慧。高台之上,大家俯瞰整个丽江古城,屋顶错落有致,小巷纵横交织,远处的玉龙雪山巍峨耸立。此情此景,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丽完美交融。
读万卷书是学习、增长知识的过程,行万里路是实践、提升能力的过程。在本次云南研学之旅中,老师们通过深度研学、亲身实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老师们将以此次研学为新的起点,坚持学习与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孩子更快乐、更健康、更优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