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苏杰教育>> 南京苏杰学校小学部>> 新闻中心>> 正文内容

苏杰学校小学部|优秀读书笔记分享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9日 浏览次数:

202303291021590296.Png

教学即儿童研究

——读《教学律令》有感

侯婧

“教学即儿童研究”,当在书中看到这样的描述时,我眼前一亮。一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虽然也谈要关注儿童、尊重儿童,但实际上只是在做“学情分析”,并把这样的分析作为教学的一个准备环节,并未真正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我们对儿童的了解大多只停留在他们成绩如何、最近的学习状态如何、学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等,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对于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儿童心理、认知水平、学习规律等等,更是只有粗浅模糊的印象或是过往经验的总结,还谈不上“研究”。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儿童研究,甚至说“教学即儿童研究”呢?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虽然可以把教学步骤和方法用清晰的文字写在教案中,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能写出好教案,未必能上好课;课堂上看起来很热闹很生动,真正的教学效果却又未必那么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传授”虽然用心,“接收”却不理想的话,是谈不上教学效果的。再精彩的教学设计,如果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心理状态,都是无用武之地的。《教学律令》的作者成尚荣先生所关注的教学改革也是如此,不论有多少的新名词、新术语、新理念,如果偏离了对儿童的认识与研究,不尊重根本的规律,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正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在教学中“加入”儿童研究,而是要把教学设计和实施就当作儿童研究。

当然,儿童研究的范畴很广,一线的老师们的工作又是如此繁忙,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有大把的时间端坐书斋去深入研读文献。针对第一个难点,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去做到面面俱到,正如作者所言,教学所涉及的儿童研究,“聚焦在一个主题上:学生究竟是怎么学习的”,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即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习状态如何调整、面对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学会自主学习。针对第二个难点,我们的阅读量虽然和大学里专门做研究的老师无法相比,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而且是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真实的儿童打交道,我们有无数鲜活的第一手的材料,我们可以在每一堂的教学实践中,去开展我们的研究,修正我们的方向。备课可以是研究,上课可以是研究,与学生谈话可以是研究,批改和设计作业可以是研究……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可以是教学研究、可以是儿童研究,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完成这些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线教师才是儿童研究的主力,成尚荣先生也一直倡导教学改革应该自下而上地进行,“教学律令不是来自教科书,不是来自专家的指导,而是来自丰富的实践。”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进行这样的儿童研究呢?

首先,调整心态,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努力让自己和学生一样去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比如写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我们想象中写一篇文章可能比较容易,但如果自己亲自写一写就会发现,对题目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需要加以解释;生活经验可能不足,需要提前去搜集素材;重点部分可能不好展开,需要在指导时多花点功夫……如果我们写的时候都遇到困难的地方,学生势必会觉得更加困难,需要在教学时重点研究和突破。我们在课堂上也不妨抛开标准答案,和学生一起去研究和发现,说不定对某些问题能有全新的认识。这其实也是心态问题,就是对于面前的学生和你教授的知识,要有真正的好奇,要相信学无止境,熟悉的知识里,仍然有未知的部分需要去探索。你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说不定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为关心和困惑的。预设是必要的,但不要预设太多,甚至把预设就当作事实。这样在课堂上,“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其次,不要套用已有的经验或书本上的说法,要常常去观察甚至是去调查。研究儿童,就要真正走入儿童的世界。想要得出结论,必先调查了解。在平时的交谈中,认真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仔细去观察他们对各种事情、信息的反应,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还要留意在上课时,哪些环节的设计让他们兴致最高或是取得的效果最好,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他们完成作业时,观察他们完成的步骤和习惯,搜集大家共同的疑惑和难点。在布置自学任务或分组讨论时,比起关注最后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做事的方式和步骤,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结论的。在课堂上多问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说”“你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与学习,也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过程。我们还可以借助像小管家、问卷星等实用的工具,设计一些简单的调查问卷来帮助我们搜集信息。比如近期我发现班里同学做作业的速度相差很大,除了在学校询问学生,还设计了一个问卷向家长搜集信息,了解清楚学生花时间多的项目和用时过长的主要原因之后,对他们的指导帮助显然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了。其实不仅是教学,班主任工作也很需要这种重观察、细调查的精神,上学期班里几位同学总是发生矛盾,调解收效甚微,我就花时间逐一向班里同学了解情况,最终很好地了解到了问题的全貌和症结,而且发现这一症结出在三年级,如果不调查,是很难得知的。弄清楚后,从这一症结出发去调解,很快就化解了矛盾,几位同学还“化敌为友”,成为了朋友。更意外的是,心结解开后,其中一位同学的学习态度也大大改善,习惯也变好了。看来,教学中遇到困难,原因还未必都是出在教学上呢,像这样的问题,也必须通过观察和调查,通过研究儿童来解决。

最后,我们还要有点滴积累、随手记录的习惯,这样可以将一些零碎的想法、心得集中起来,积少成多,最终形成更系统、更连贯的研究成果。当然,我们还要抽空阅读一些从实践出发的研究儿童学习过程的书籍,以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这些研究者往往是在大量案例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读来常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提升一个层次去看问题。记得在休产假的时候,我读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挑战”系列,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和表达背后的原因,一下子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不阅读,只凭自己去观察和思考,可能很难有突破。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力量。

总之,教学并非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人”永远是目的,不了解“人”,不研究“人”,这样的教学无异于自说自话。教学即儿童研究,像本书的作者所言,要研究儿童学习的态度、情感、方式,让儿童真正喜欢学习、真实地学习、个性化地学习,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学。

202303291021591565.Png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谈小学生“看”的技能培养

王海燕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目前小学英语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老师们还是把重心放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细化为五个方面:听、说、读、看、写。《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案例研究》书中提及的一个语言能力培养——“看”的语言技能的培养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一线英语教学中,根据英语内容,老师会设计一些给孩子们播放视频环节帮助孩子们更好理解文章内容的环节。只给孩子们看英语视频是不是就是培养“看”的技能呢?

一、“看”的含义

在课堂上,老师到底带着学生看什么?通过查找资料,我得知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

在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语言技能中“看”的技能的具体描述是这样的:“看”的技能指的是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理解多模态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 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进行“看”的训练,借助多模态语篇,选取一些带有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仔细、有序的观察,能够从图画、表格、视频等形式中获取到有效信息,理解语篇中传达的内容。听、读、看三种技能都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说和写二者皆为输出信息的渠道,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学习新课标对“看”的技能培养的描述,我提炼出三个观点:

1.给学生提供类型多样化的英语阅读文本;

2.进行“看”的刻意训练;

3.学生从“看”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二、“看”的注意事项

1.对于学生“看”课本插图的能力的训练;

插图是英语教材非常有用的课程辅助资源,是我们宝贵的教学辅助信息,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把课本读图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调动孩子们读图的兴趣,提高孩子们读图的能力。但教材中的插图质量参差不齐,老师们在教学中对待插图要灵活处理。

对待教材中插图的应用,老师需要注意:1)如果教材中包含了较多的插图,老师在应用这些插图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对插图进行有效的删减和调整,使其能够有效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老师需要对插图的特性,对学生的思维转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要有针对性的运用插图。2)老师在运用教材插图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插图进行二次升级,提升插图的应用效果。3)老师运用插图一定要和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相符合。

2.对于学生“看”英语视频的能力的训练;

在英语课堂上,适当播放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英语视频可以突出教学重点,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有时候如果过于把教学焦点放在视频的效果上,忽视了本该最被重视的知识点本身,那学生有可能也会忽视知识点本身而更加在意视频效果,这显然不是老师想要的效果。

那我们训练学生“看”英语视频能力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2.1.使用的视频和教学内容有关,服务于教学目标;

2.2.使用的视频最好是英文视频,在观看的同时也训练孩子的英语听力;

2.3.低年级的英语视频可以带英语字幕,到了高年级可以找不带字幕的视频,让孩子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视频的内容上,视频里面的英语用词上等。

三、“看”的培养策略

1.将信息进行转换。

老师要培养孩子们将文本信息进行转换,用可视化的方式把文本转换成可视化的图表、图像或是视频片段,使得孩子们能通过对图表、视频的“看”,更快速、深刻地掌握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

2.将知识进行内化。

“看”是指一种途径和手段,最终达成的目的是学生将知识内化。孩子们在观看视频后,老师引导孩子们借助视频的单词或是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孩子们的英语口语表达更加规范和地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方能“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