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亦可有大格局
这次美国研学,我们走访了美国东部4个城市的5所大学,12座博物馆,进行了2次教师工作坊的活动,还游览了一系列著名的景点,大家都感到收获满满。除了学到一些具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感受不同文化的冲击,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突破自己的局限,以更大的格局、更长远的目光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从一个只关注课本,只看到三尺讲台的教书匠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教育者。
也因此,我想在此和大家一起思考如何从一个更大更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小学教育。
一、大学的精神
本次旅程,我们参访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共5所世界著名大学。它们的名声如雷贯耳,家长和老师都以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能上这样的大学为荣耀,从小学开始就努力培养孩子为将来申请到名校而努力。只有明白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它们看重什么,想要培养怎样的人,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才会更有方向。
1、富有美感和文化的氛围
一所大学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于它的校园,一所世界著名大学,它校园的布局、建筑、装饰、来往的人都有这所学校独特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每一位来访者,也感染着在这里求学的学子。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富有美感和文化气息。
这种美感首先体现在校园的建筑上:哈佛红色的英伦式建筑、麻省理工宏伟的罗马式建筑、耶鲁高大的哥特式建筑、哥伦比亚大学对称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宾夕法尼亚大学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它们无不造型优美、色彩雅致,很多都是建筑学教科书中的范例,与绿树、草坪、雕塑等交织错落,让人行走在其间就得到美的享受。
当然,让校园真正富有美感的是其文化气息。每个大学最突出最宏伟的建筑一般都是图书馆,每个大学也有自己的书店,书店中不仅有丰富的图书,也充满了这个学校的文化符号,比如用校徽和院徽制作而成的各种纪念品,让学生迅速产生认同感。我们到访时虽然是暑假,但校园中依然随处可见专心阅读和讨论问题的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道最吸引人的风景线。
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学校,这样富有美感和文化气息的氛围时非常重要的。
2、开放、平等与尊重的精神
国外的大学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围墙的,也没有宏伟的大门和醒目的校名。它不会制造压迫感和隔阂,而是以开放的胸襟欢迎每一个来访者。
大学教育固然是精英教育,但它尊重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优秀的贫困学子可以申请到全额的助学金;不同文化、种族、宗教的人群都可以平等地共享资源,合作完成项目;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耶鲁大学校园内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林缨设计的“女性圆桌”水池雕塑,上面记载着耶鲁历史上历年女学生的人数,看得出来,这个数字是逐年递增的。这个雕塑被安放在大学图书馆前,位置非常显著。时刻提醒人们女性争取自身权益的不易,提醒人们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人群。
有趣的是,校园里不仅人与人相处非常融洽,人与动物的相处也很融洽。草坪上随处可见松鼠、兔子、鸟儿等,它们怡然自得,一点也不怕人。
一个人有开放的胸襟、平等的意识,尊重他人,才能拥有广阔的视野,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
3、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
走进麻省理工的校园,有一座银灰和蓝色交错的楼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它仿佛是由几个几何体随意拼接而成的,满身是不规则的棱角,看起来非常奇怪,好像是从什么科幻作品中直接跳出来的。这就是麻省理工著名的32号楼,即史塔特科技中心。寓意就是打破规则,让发明成为一种快乐。在学校自己的博物馆里,当我们看到学生们创作的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设计时,这种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感觉更为强烈。(看图介绍几个设计)这些设计看重的并非其实用价值,而是其中的创意以及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大胆实践的精神。
其实,要想申请进入这样的大学,可以量化的成绩并非最重要的,学校会更看重申请人的个人价值和特色,那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被认为是可贵的。
这一切让我想到了陈寅恪先生说过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它是每个有追求的知识分子所向往的境界。然而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思想并不是到了大学就突然会有的,而是一种经由长期积累打磨而形成的“性格”。它也需要我们教师小心地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帮助他们突破功利的藩篱,去探索我们也未曾发现的全新领域。
当然,大学的精神远不止这些,它还有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责任,以及关注公共领域、回馈社会的担当等,这些观念和精神都需要从小培养。
二、博物馆的情怀
1、“胸怀天下”与珍视民族历史
美国的历史只有200多年,按理来说博物馆应该没有太多东西可以展示。但实际上美国的博物馆资源非常丰富,其展品的质量也非常高。秘诀之一在于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许多博物馆都是放眼全球,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策展的。在宾大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来自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多地的文物;在大屠杀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对二战期间犹太人遭迫害的完整历史记录;在国家美术馆,我们看到的作品也远不局限于美国本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它囊括了全球各种文明、各种门类的文物和艺术品,在馆内可以从埃及的丹铎神殿一路走到模仿苏州园林的阿斯特庭院,可以从希腊罗马的雕塑作品一直看到印象派的油画,从古代的珠宝和兵器盔甲一直欣赏到现代的乐器和摄影,可以毫不费力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看到整个人类文明史发展的脉络。常去这样的博物馆,人的视野不会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既胸怀天下,视野不受到局限,同时又热爱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2、通过亲身体验来实现教育功能
博物馆不仅仅让人的视野得到延伸和拓展,还承担着教育的功能,可以促使人们对历史或现实进行思考,可以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而在美国的博物馆中,这种教育功能是通过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来传达和实现的。
第一个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波士顿的茶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要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历史课本上曾经学过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本以为是去看文字、图片和视频。没想到却深入体验了一把角色扮演,我们拿着角色卡,头上插着印第安人的羽毛,和装扮成历史人物的导览员一起“密谋”、一起呼喊、一起经历整个历史事件。这一趟旅程下来,课本上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忽然有了温度,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每一个细节。
接下来最让人兴奋的是波士顿的儿童博物馆和费城的触摸博物馆,宽敞的场馆内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互动项目,孩子们和家人可以放松地坐在地上搭积木、吹泡泡、阅读、做游戏,还可以演话剧、体验各种职业和生活场景、探索自然和人体等。尤其是触摸博物馆,为孩子们建了一整座微缩城市,鼓励孩子们大胆去触摸和探索,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各种科学和社会知识,而且动手实践、人际交往等能力也在愉快地玩耍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这次研学,我一直在想的就是这些精神或观念,它们看似非常“大”,非常“空”,但从启发、启蒙的角度来看,又是实实在在的。年少时接受的一些观念往往十分牢固,孩子们在无形中形成的这些能力、培养的这些思维习惯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会在他们不断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发芽、开花、最终结出累累硕果。让他们获益终生。从整个国家的教育来看,除了知识上的接续外,也不至于产生精神脱轨和断裂。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教育也拥有了更大的格局,有了全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