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聊”清明
清明前,苏杰学校三年级孩子们迎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跨学科主题课。数学、科学、语文、音乐、美术五个学科的老师们通力合作,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文化,通过古诗鉴赏、作曲配乐、现场作画等形式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与科学素养,更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思路。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谁知这其中还隐藏着概率问题、日期问题等数学知识。
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首先回顾了“可能性”的概念。如果四大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都变身小卡片(每个传统节日和节气各一张),共28张。在四大传统节日里随机抽取一张抽到“清明”的可能性与从二十四节气里抽一张抽到“清明”的可能性哪个更大?如果把28张卡片混在一起,至少需要多少次才能保证抽到清明?
接下来孩子们根据老师给出的资料,推测2020年的清明节是周几。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经过自己的计算,终于得出了正确答案。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计算显然给孩子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体验。
为什么“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古诗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何清明前后雨水增多?为什么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科学老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为同学们解释了这个时节正好大地回暖、冷暖气流交汇从而会导致雨水增多。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解,了解了这个节气的特点,立马得出清明正好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深刻体会到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清明时节有哪些习俗?孩子们聆听着老师的介绍,发现清明节除了现代人常见的扫墓、踏青、植树等风俗外,还有古人更热衷的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习惯,因此唐宋大诗人们创作了大量清明为题材的诗歌。
古语诗词诵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北宋诗人晏殊的一首《破阵子•春景》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人们清明踏春的生动画面。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还有斗草大赛!古人的“春游”可真热闹!
孩子们读着诗句,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对“斗草”游戏兴趣倍增!老师太懂孩子们的心理了,竟然为大家准备好了碧绿的草叶。斗草游戏分“文斗”和“武斗”,文斗是比一比谁辨识的草最多,武斗则是两人互相拽对方的草,看谁的草更坚韧不易断。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发现校园里的杂草原来这么有趣,看来下课后大家又有新游戏了!
这首活泼的宋词,男女生读起来各有韵味。老师邀请女生拿着团扇、男生拿着折扇分别朗读诗词,团扇轻摇、折扇点点,大家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年以前,耳边似乎传来了黄鹂的吟唱。
填词谱曲唱清明
仔细倾听,真的有歌声传来!原来是两位音乐老师带着小提琴、吉他在为大家伴奏呢!古代诗人不仅才华横溢更是很有生活情调,他们经常将这些诗词谱上曲子唱出来,今天音乐老师也带领大家学一学古人,感受一下风俗雅音。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破阵子•春景》填进了《送别》的曲谱里,还将拍肩、拍手、拍腿的动作加入其中。在老师们小提琴和吉他的伴奏下,这首同学们原创的《破阵子•春景•送别》节奏清晰,曲调悠扬,婉转动听。
我们都是艺术家
到这里,孩子们不禁要想:这首《破阵子•春景》有了音乐的伴奏固然美妙,可这优美的意境如果能画出来有多好!美术老师引导大家找出了词中的重点景色——燕子、梨花、池上碧苔、叶底黄鹂、柳枝和女伴。孩子们通过语文、音乐、科学的学习,想像着词中的意境,构思着整个春景画的布局,瞧,一个个都跃跃欲试了!但是,画纸在哪里?原来,就是刚刚大家拿着的团扇和折扇啊!
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已经用利落的线条、鲜艳的颜色将自己对《破阵子•春景》的理解展现在扇中,不少孩子在唱完、画完后已经轻松记忆了诗句,古诗背诵原来这么简单!
这是一节神奇的魔法课,长达90分钟的课程,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都被老师深深地吸引,用迫不及待的心情面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分享,这就是跨学科教学的魅力。多学科紧紧围绕“清明节”主题,环环相扣,有张有弛,互有对照,对学生来说有严谨的数学计算,有实用的科学知识拓展,有优美的诗词赏析,还能在优雅的音乐声中唱词作画,最终他们带着原创的作品和满满的收获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