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和鼓舞
——读陈丹青《退步集续编》有感
陈丹青在《退步集续编》中的《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展来华前夕》一篇里说:“假如我们真要认识什么是文艺复兴,应该同时引进部分中世纪艺术,最理想的状况是,引进部分拜占庭艺术和古希腊艺术,这时,你才能懂得什么叫做‘人文主义’,明白文艺复兴何以是文艺复兴。一如我们引进印象派展览,多少得挂几幅沙龙作品,让观众了解印象派画家当年叛逆的是什么,他们与怎样一种绘画观作斗争。”对于他这个说法,我是深有体会的。
文艺复兴,是指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的复兴,在文艺复兴和这两者之间,隔了一个漫长的中世纪,拜占庭艺术正是中世纪艺术的代表,文艺复兴就是要打破中世纪天主教思想对文艺的禁锢,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艺那种风格和精神。
记得以前在中学学世界历史的时候,古代史内容很少,主要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学的,它是重点中的重点。这场跨越了几百年的思想文化运动的外在表现,是希腊罗马文艺的复兴,而核心,则是“人文主义”精神,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学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是听老师把课文里的重点强调一遍,然后跟着老师背一背,我不理解它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被西方人推崇。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到底和人文主义精神之间有多大关系呢?蒙娜丽莎的画像几乎是西方油画里最负盛名的作品,但它不过是画得很写实,美在哪里呢?最终,我们也就粗浅地知道一点皮毛罢了,只要能应付考试就好,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热情大家都是越学越淡,甚至觉得厌恶。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上大学的时候,我买到一本《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早期经典作品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画作就是陈丹青所说的,要理解文艺复兴,就要和希腊罗马艺术一起欣赏的中世纪拜占庭艺术。
看着人体比例不协调、四肢如同芦柴棒、眼神呆滞、动作僵硬重复、几乎千人一面的中世纪画作,看着千篇一律的天主教主题和画面那上永远裹得严严实实的死板的“圣人”“天使”,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达芬奇的高超之处,意识到什么是“人文主义的复兴”。
对比一下两个时期的画作你就能发现,中世纪画作所要表现的是“神性”,是“圣洁”“严肃”,它通过禁止文艺作品表现人的个性和美来禁锢人们的思想,遏制人们的各种渴求,不允许写实,更不允许创造。古希腊、古罗马那种彻底表现人类之美和人类智慧的写实艺术是它所反对的。而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重新恢复了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追求。写实,描绘生活中的普通人,就是思想上的反抗和颠覆。而达芬奇高超的画技,也是建立在他对解剖学、对物理学等等学科的研究之上,这也是科学进步的表现。人类打破了宗教的藩篱,开始探索世界,探索自身,赞美世界,赞美自己。
回想我们的历史课本和历史课,尽管教材删除了中世纪历史及文化的章节,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拓展一下中世纪的文艺作品相关知识,我们这些学生一定会深刻感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含义,感受到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冲破桎梏、解放思想的精神和行动是多么伟大。也许我们就会因此主动去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去欣赏那些经典作品。它对于我们的价值也就不仅仅停留在考试上,而是让我们真正能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拓展我们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作为教师,我们是无法轻易去改动国家教材的,但是我们自己应该有意识地去补充一些知识,让孩子真正理解教材,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激发孩子对该学科的热情。我们不应该让自己被课本框住,要不断充实自己,然后充实课本,充实课堂,充实孩子的心灵。
在我自己教授四年级语文课文《七子之歌》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课本选取了闻一多的著名组诗《七子之歌》中的两首——《香港》和《澳门》。如果仅仅按教参的要求、应付考试的要求,只需要会默写课文,并且简单理解其中一些语句的意思就好。但是如果这样教,仅仅就诗论诗,和学生简单讲讲教参上说的背景知识,讨论一下诗的意思就让学生记录正确答案,孩子对这一课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很难触动他们,他们不会觉得这样的现代诗是美的,是打动人心的。况且无论鸦片战争还是闻一多所处的时代都离他们太远,他们不太能够感同身受,对于诗中澳门的外国称呼和诗人的一些比喻,还觉得好笑。在考完之后不久,他们甚至可能会连诗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
我理解教材编写者把这两首诗选进来的意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耻辱,会成为新一代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振兴中华的动力。思想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本源,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孩子才能把诗读好,感受到作者的一系列比喻所凝聚的深刻情感,才能真正体会充分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现代诗歌的魅力,才不会觉得现代诗是枯燥无味的,才不会因为无知而发笑。
我去搜集了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一系列数据,精挑细选,然后作为课文背景知识的补充和孩子一起探讨。关于《南京条约》,孩子们读到清政府向英国侵略者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虎门销烟中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他们英国的军费,300万银元偿还鸦片商人的损失。他们还读到割香港岛给英国,我们自己的进出口关税不能自主决定,中国的司法主权也开始受到侵害。关于《辛丑条约》,孩子们知道了中国要赔偿八国侵略者9.8亿两白银,被划为使馆界的北京东交民巷,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却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还要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运动,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除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仅割让给俄国的土地,就有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也就是看了一些数据而已,孩子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态度就大不一样了。没有人再觉得好笑,没有人觉得闻一多是无病呻吟,没有人觉得这两首诗写得没意思。孩子们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朗读,你可以在里面听到愤怒和渴望。在讨论诗歌中词句的含义时,也不需要我多说些什么,他们就能够理解透彻。后来,当我布置孩子以失地回归后现代人的角度,仿照闻一多的写法续写一段告慰他的诗的时候,他们便觉得有话可写,写出来的效果也很好。我想,以后看到同类诗歌或相关文学作品,他们一定会严肃对待,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而且他们也明白了,在学习某个文学作品时,要去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再后来,他们还会愉快地跟我聊起自己看到的相关历史或文学作品。
教科书不过是辅助我们系统传授知识的工具,我们不能因为教科书只写了那么多,考试只考那么多,就只教那么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教给孩子的书本知识只是他们一生要学习的知识的很小一部分,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孩子对于我们所教的这门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怀抱这种热情主动探索新知,举一反三,而不是把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教到让孩子厌恶。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自己主动去读更多的好书,甚至跳出自己的学科,和相关学科融会贯通,首先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邃。这样,我们才能带领孩子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对于求知永远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