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书香 快乐成长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作者: 徐悦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8日 浏览次数: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奇迹”二字吸引了,这间教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奇迹?再看副标题——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什么样的孩子是“天使”?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怎样的老师才有这样的魔力?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开启了一次真正的心灵之旅。

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雷夫·艾斯奎斯,他用自己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一批又一批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他用鲜活的事例告诉我,知识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奖赏,阅读就是奠定学习生活的基石,培养孩子的终身阅读习惯,让他们沐浴书香使他们受用一生。

现代社会,信息科技迅猛发展,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产品占据了孩子们的闲暇时光,越来越丰富的影视器材,使他们能毫不费力地获取无奇不有的知识。相对而言,阅读书籍就显得辛苦、乏味了,能够安静地坐下、潜心阅读的孩子变少了。如何在这样大环境下,让孩子乐于阅读,爱上书本呢?

首先,选择准备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让他们喜欢上阅读。

阅读不是仅仅为了让孩子的成绩册上的分数显示自己的进步,而是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上阅读,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我们就要选择符合他们阅读年龄的书籍,选择能吸引他们的阅读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推荐更多的读物。

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了《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学习过程中,他们跟着故事中的丑小鸭一起快乐,一起难过,一起成长,表现出对童话故事浓厚的兴趣。那么,我就趁着这种阅读的热度,推荐了几本适合他们阅读的童话,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格列夫游记》《水孩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这些书都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三年级有这样一篇课文——《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这篇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由于课文是节选,收录进教材时又做了修改,因此学完文章后,我就顺势向他们推荐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通过阅读,他们看到了一个10岁男孩的成长经历,读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感受了朋友之间的爱、亲人之间的爱以及对民族国家的爱。

在学习了《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后,孩子们被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所感染,纷纷希望也来好好看看那些可爱的小昆虫,我就推荐他们阅读《昆虫记》,再次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感受他在描写昆虫时的细致与生动,感受昆虫世界的奇妙。

学习了《林中乐队》,看到了春天的森林那生机勃勃的景象,听到了林中动物们的演奏,我推荐他们阅读《森林报》系列。通过阅读不同形式、内容的文学作品,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观念,踏上更远更宽广的大道远行。

为了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更多的好书,我们首先应该阅读不同种类的图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我们应该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挑选出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

其次,阅读也应该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阅读量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进行《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的阅读时,我们同时推荐了黄蓓佳写的其他书,作为拓展阅读。班里阅读能力强,阅读速度快的孩子就能读个过瘾;但对于一些阅读速度稍慢,理解能力弱些的孩子,他们可以在阅读完必读书目后再选读其中一本;而对于一些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孩子,则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将必读书目读完即可。这样分层要求,分级对待,既能让有能力的孩子吃得饱,又可以让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保证阅读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第三,读后要有交流,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在交流中引发阅读思考。

在阅读一本好书之后,如果仅仅是读完了读过了,摘抄完毕了,心得写好了,那么阅读还没到位。阅读后的交流才是最宝贵的。在阅读完《不老泉》后,我们就“如果真的有不老泉,你是否会喝?”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组织了一场小规模的辩论赛。正方、反方的孩子,进行了激烈地辩论,在简单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我也引导孩子就对方观点中的问题进行辩驳。最终,学生们通过辩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美丽。

在阅读完《宝葫芦的秘密》后,我组织学生欣赏了电影版的片段,并就电影内容和书籍内容进行了比较。学生发现,《宝葫芦的秘密》这部电影很有趣,里面的电脑特技很酷炫适合消遣,但书里的内容更丰富,而且内心活动、环境描写更加具体,想象空间更加开阔,适合培养智力,所以孩子们更乐意阅读厚厚的书,在文字的花园里徜徉、采撷。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阅读交流会中,孩子们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语言熏陶,并且将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主题进行整合,学会了借鉴,提高了自己认识问题的能力。另外,读书交流,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不同读者心中的想法,也是对作品有了多角度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怎能不让孩子们受益呢?

我一直记得,雷夫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最终必须用孩子们在发自内心的阅读时发出多少笑声和留下多少泪水来衡量他们的阅读能力,而不是用他们学会了多少字、看了多少本来衡量孩子的阅读成果,真正的是要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希望我和孩子们都能终身阅读,为人生而读。